网站首页
教育基金会
校友总会
校友分会
校友风采
校友捐赠
优秀校友
联系我们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友风采

    在新疆实现我的文学梦想——对话著名作家陈红星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2日 15:12    发布者:admin   点击数:510

    【陈红星简介】

    1e38a452a2c275e9cbe12654c8aab70.jpg

      陈红星,生于1977年3月,陕西旬邑人,2001年7月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2007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被派驻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工作,副教授。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奎屯市文联委员,新疆奎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文艺报》《文学自由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及学术论文等各类作品数百篇。出版有散文集《一棵树给人的荣耀》、长篇小说《味》、学术专著《独开水道也风流——陈忠实文学思想探微》。

      

      学生记者康迈宁:陈老师毕业这么多年,现在回过头来,母校宝鸡文理学院对你来说意 味着什么?读过您的文章,你特别强调文化意识对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中负载的文化意义、文化价值。

      陈红星:可以这么说,我的文化意识是在母校宝鸡文理学院上学期间通过向老师们同窗们直接或间接的学习逐渐养成的。我以为文化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上大学时,课余或周末时间曾和同班同学一起或我个人独自游览了好多人文景点,宝鸡市内的旅游景点诸如炎帝陵、青铜器博物馆、渭滨公园自不必说了,宝鸡市一些区县的景点还有金台观、钓鱼台、周公庙、东湖、秦公大墓和法门寺等等,总之能去的地方都去了。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是精力充沛,乐此不疲。我那时对自然风光似乎兴趣并不浓厚,诸如关山牧场、鸡峰山和太白山这些只是同窗舍友们口中的传说而已,而对于许多人文景观却情有独钟。

      那些在宝鸡各处名胜古迹、人文景点参观游览的经历是我美好的人生回忆,也是我后来不断成长的文化意识的萌芽。我从内心感谢母校宝鸡文理学院——她留下了我们每一个人青春探索的身影,感谢陈仓宝鸡——她蕴藏了我们古代先贤无穷智慧的遗迹。

      现在想起来,当时做为一个囊中羞涩的大学生,同我的许多同学比起来,我在大学期间的这种参观游览行为确实有点奢侈,但是后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我却也以此而自豪,因为我觉得这体现了当时在母校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我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意识。我认为文化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意识要么通过别人给你点拔,要么自己逐渐地意识到。

      学生记者康迈宁:新疆地域辽阔,奎屯深藏其中。红柯的散文《奎屯这个地方》让我认识了奎屯。红柯在新疆奎屯生活工作了10年,这个地方成就了红柯的文学梦想。那新疆对您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意味着什么?

      陈红星:新疆奎屯使我能够远距离地客观地审视陕西文学和内地文学,使我能够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无限乡愁中,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用现实和诗意交融的眼光看待一切;使我能够将红柯的十年奎屯生活为潜意识中的精神榜样,走出一条迥异于他的文学人生之路。新疆奎屯是我的文学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一点一滴为其奋斗的地方。2001 年大学毕业后,在陕西咸阳风轮中学那段晦暗的人生低谷里,有一天在办公室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时,我看到了一幅关于新疆的地图插页。那时在我极度失落沮丧的至暗时刻里,想象中自己辞职已经去了新疆,正在过着属于新疆的人生。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为自己不能去外省工作而深感遗憾。我在内心总想着崔健的歌曲《假行僧》中的一句歌词:“总有一天我要远走高飞,我不想留在一个地方。”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对于我这样一个毫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又学业平平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条件下,要到陕西一所十分普通的地方高校甚至民办高校都十分困难,但我又似乎不甘心去一所高中工作——当时在我看来这等于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当年6月份一天中午打水回宿舍的路上,在我遇见的一位校友的询问与介绍下,没想到当天我竟然轻而易举地就将工作找在了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当时我也似乎没有想那么多,多年后想来似乎有点病急乱投医,饥不择食,其实内心深处只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学术梦,我觉得自己天生似乎是适合搞学术研究的。许多人也这么认为。

      对于新疆奎屯这个地方,我是知道的。曾在我的两个母校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的红柯老师曾在奎屯生活了十年,并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人生。当时,我虽然无意沿着红柯老师的人生道路去走——我后来才发现,在个性气质、家庭背景、人生追求上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有意无意中,我觉得自己内心也存在着一种奢望,就是希望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之余能在文学创作上发挥自己的爱好——其实这本来就是我的爱好,慢慢走出一条小路来,也许将来有一天能走出一条大路呢!

      学生记者康迈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读书当中去体会人生的滋味,行万里路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阔我们的心胸,拓宽我们的空间。

      陈红星:我当了中文专业的老师以后,我总是经常提醒我的学生们:你们只要到了一个城市,一定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及各处名胜古迹人文景点转一转,看一看。这是了解一个城市,增长自我知识,开阔个人视野的重要途径。最后不忘强调一下,你们一定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我觉得我说的这些话比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重要。

      我常想:一个人一方面要努力读万卷书,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行万里路。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这种行万里路的意识。而这,不正是一种人生情趣的表现吗?我常想,中文专业的情趣不仅来自书本和课堂的学习,也来自人生和旅途的体验。我当时虽然在外语系学习,却对中文专业充满无尽的神往。前者不能实现,就用后者来进行一点弥补吧!

      四年前,我曾和叔父去山西平遥古城和灵石王家大院游览。一面感叹古城大院之阔大,一面则哀叹个人体力之不支。以后此类的事例还很多,过后总甚以为憾。对于高中时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所表达的深意,我觉得今天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生记者康迈宁:您在新疆是怎样实现自己文学梦想的?

      陈红星:到新疆工作以后,对于我来说,身在异乡,辞父别母,举目无亲。一缕缕的乡愁,总会时时涌现在我的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大概没有比写作更能消解我一缕缕的乡愁和思亲之情的了。对于喜欢读书和写作的我来说,写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一开始被安排担任的课程主要是《文学概论》《文学欣赏》和《大学语文》之类的课程,而我研究生期间学习的美学专业似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直接的用武之地,当然我清楚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质上,我担任的这些课程都是和文学有关的。同其他专业课相比,《文学概论》课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许多学生常常望而生畏,成绩一塌糊涂。我意识到,为了真正上好这些课,我不仅要下足功夫备好课程本身,更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需要运用所学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去进行写作和创作,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学习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了我开始自觉地进行文学创作和评论写作的近因。

      在教学工作之余,我便开始寻找发表作品的机会。因为此前我已经写了大量的断章和短文。我想在奎屯当地的媒体发表文学作品应该容易一点。很快,在和我的一位当年刚毕业留校的年轻同事吴建邦的聊天中,我们谈到了创作和发表的问题,没想到他也是一位热心的文学爱好者。后来,他热情地将我写的几则断章推荐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机关报《奎屯日报》社“文学副刊”编辑郭地红先生,很快我的作品《生活的乐章》便于2007年11月2日刊发在当日的文学副刊上。这是我的文字和名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在报纸上。我从内心非常感谢这位性格和善的兄弟吴建邦。后来,我的作品又被吴建邦推荐给了《奎屯文学》的编辑张笑春先生,也很快发表。凭心而论,此前,我虽然也曾向刊物报纸投过稿,但结果大都是泥牛沉海,杳无音信。我的作品能在《奎屯日报》《奎屯文学》《准噶尔文艺》以及后来的《伊犁晚报》这些媒体和刊物上发表,让我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和写作充满了自信。

      我觉得我来新疆奎屯以后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是和这些老师们——还包括我后来认识的李振翔、禹立平、张新军、刘金桥的奖掖提携密分不开的。我能一直走到今天,我应该衷心感谢永远铭记这些编辑老师们。

      在奎屯的文学之门敲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先后参加了以下重要活动,发表了两篇对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2012年1月26日上午,我参加了第七师文联和天北新区举办的“《准噶尔文艺》 首届天北杯优秀文艺作品颁奖暨迎新春座谈会”。拙作《唢呐声里的人生最后一程》获散文类三等奖。2013年11月14日《文艺报》第一版“文艺观像”栏目发表了我的《地方文化符号代替不了生活本身》一文。这是我的作品首次在专业报纸上发表。其发表的速度只有一周左右,出乎我的意料。2014年9月国内知名刊物《散文诗》发表了拙作散文诗《一棵树给人的荣耀发表》。这些作品的发表对我来说都有标志性意义,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创作和研究自信。

      学生记者康迈宁:介绍一下您目前自己的创作状况? 

       陈红星:随时在微信和日记中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然后过一段时间觉得有意义的话,再对其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使其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发给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或纸质刊物。同时及时对创作中的理论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和探索。

      目前在工作之余对以前写的两部长篇小说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现有一部散文集《我所能看见的人生》和一部文学评论集《陈红星文学评论选》等待出版。

Copyright@宝鸡文理学院校友总会   教育发展基金会
联系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新大道一号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图书馆906-907室 联系方式:0917-3569806 技术支持 助梦网络